发布时间:2024-11-10 05:40:14 来源: sp20241110
阅读提示
记者采访了解到,一些企业为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,催生了挂靠残疾人证产业链。这导致真实残疾人就业被挤压,群体工资标准被降低;挂靠者面临处罚,挂靠的用人单位涉嫌偷逃税款,劳务中介公司涉嫌违法经营……对此,专家建议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,为残疾人提供更匹配的岗位、加大对其技能培训。
4月15日,36岁的辽宁沈阳按摩师李涛收到了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微信转账500元。2021年开始,他将一级视力残疾人证挂靠在该公司,公司为他缴纳社保,每个月汇款2690元到他的银行卡里,然后大部分钱会被另一家中介公司转走,留下500元给他。
记者采访发现,这种虚假挂靠已经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,看似“双赢”,实则导致真实残疾人就业机会和空间被挤压,挂靠者面临罚没收入和罚金,挂靠的用人单位涉嫌偷逃税款,劳务中介公司涉嫌违法经营。
“一站式残保金减免”竟成灰色产业
李涛的这份“工作”远在1000多公里以外,他对公司的名称、主营业务一无所知,却能每个月准时收到微信转账,他将银行卡和密码交给中介公司,“工资”到账时,他还要录视频证明收到全部工资。
李涛从农村考入大学就读中医学(针灸推拿方向)专业,毕业后找了多份工作。“缴社保的单位给的工资低,收入高的岗位用人单位又不肯签合同。”李涛说。按摩店不和他签劳动合同,不缴纳社保,他在挂靠后有稳定的社保,还有额外的收入。
所谓的挂靠,即企业聘用残疾人,为其缴纳社保并支付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,但残疾人无须为企业工作。因为双方签署了劳动合同,企业能以此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(以下简称残保金),残疾人也能拿到工资。相当于残疾人把自己的残疾人证租出去,以此换取工资和社保。
为何企业愿意聘用不工作的残疾人呢?2015年出台的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》要求,用人单位提供的残疾人岗位比例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1.5%,达不到这个比例的,应缴纳残保金。这本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好政策,却被少数中介公司利用起来。
记者以企业招聘残疾人为由联系到一家声称提供“一站式残保金减免”服务的中介公司,客服“无忧”发来一份“残保金计算公式”:代办雇用1名一级或二级残疾人,服务费500元/人/月,累计满12个月,可减免企业133.33名员工全年残保金。此外,雇用人数达到一定程度,还可以减免退还增值税或营业税、申领岗位补贴,优惠政策完全可以抵扣企业给残疾人缴纳社保的钱。粗略计算,挂靠残疾人证的成本大约是缴纳残保金的30%。为了偷逃这笔费用,一些企业便联合劳务中介,干起了虚假招聘、挂靠返利的违法行为。
知法违法的背后是就业痛点没解决
上海段和段(沈阳)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表示,对于企业来说,构成逃税罪的,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金额大小接受刑罚;对于残疾人来说,如果涉及虚假用工,要收回违法收入还要面临罚款;对于“黑中介”来说,违法经营会被吊销执照、收回非法收入,负责人协同企业逃税、诈骗,也会构成犯罪。
大连一家IT企业负责人杨仑告诉记者,该企业尝试过吸纳残疾人真正就业,但他们对聘用残疾人顾虑诸多:“不知道把他们安置到什么岗位,办公楼无障碍设施不足,对残障员工的行为特点也不那么了解,会不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,都会让企业心生退意。”杨仑说。企业人事部经理曾提醒他,上班路上出意外会算工伤,面对肢体残疾和视障求职者时要格外注意。
这些痛点没解决,导致残疾人就业中介有了漏洞可钻。
其实虚假挂靠残疾人证也是有偿挂证的一种。早在2017年,人社部就印发了《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》。然而相比于职业资格证,虚假挂靠残疾人证更为隐蔽:不少企业都会为虚假挂靠的残疾人提供社保,仅凭社保比对很难发现其中猫腻。
同时,根据规定,申报缴纳残保金时,企业只需进入全国联网认证系统登记,也就是说,提供准确的持证残疾人个人信息、缴纳了社保,很难验证员工是否真实到岗。
沈阳市助残志愿者李铀告诉记者,残疾人挂靠的很多情况是由残疾人监护人或亲友做主,而不是残疾人的本意。监护人出于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、外出就业不安全等因素,宁愿把残疾人养在家里,或安置到托养机构、康复机构照顾起来。美其名曰是照顾、增加收入,其实违背了残疾人参与社会、参与就业、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,同时也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心理。
让残疾人成为好政策的受益者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,我国残疾人达8591.4万人,占总人口的6.34%。为保障残疾人就业,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,探索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、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等,残疾人就业比例稳步提升。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,让好政策落地,让残疾人成为好政策的受益人,必要而迫切。
当残疾人证挂靠成了生意,无疑有悖于政府设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初衷。虚假挂靠实则挤压了其他残疾人正常就业,降低了残疾人群体的工资标准。孟宇平认为,应从源头入手,各地掌握证件持有者的真实情况,是否有相应的就业资质或能力,是居家休息还是就业状态。同时,从人社部门、税务部门、工商管理部门等多渠道入手,加强信息的交叉核实和比对。
李铀则认为,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,灵活采取定期抽查、专项检查等方式,查看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了多少岗位,深入一线了解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状态,从而堵死制度漏洞。同时,加大惩戒力度,对涉事个人、企业和中介等全面追责,通过行政处罚、集中曝光、纳入黑名单等方式增强警示效果。
现实中,确实存在一些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与残疾人的能力不适配、向残疾求职者敞开大门却长期招不到人的状况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李铀建议,应该从设置适合的岗位、提供适当的培训、对其工作多些理解与包容等入手,全方位提升其就业质量、就业体验,这样不仅可以扫除用工企业的后顾之忧,而且可以巩固残疾人自食其力的信心。
(文中残障人士为化名) 【编辑:刘阳禾】